作为东营市首所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今年首次招生录取,实现“开门红”: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新生2551人,生源质量高位攀升,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省内超分数线31分,最低分位次比去年提升了约3万个;其他省份录取最低分位次平均提高了约2万个。
一所新设立的省属本科院校,缘何如此备受青睐,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
一所省市共建、扎根东营的公办大学
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2018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从区域发展和优化教育布局角度出发,一方面积极争取、促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东营设立研究生院。另一方面推进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油田三方共建胜利学院,并根据国家政策和区域发展,积极推进胜利学院转设为公办本科高等院校。
为推进转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胜利学院进行专题调研调度,全力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并积极同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油田等相关方进行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共识:油地校三方合力支持学院转设,并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共建合作,支持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随着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函》,胜利学院转设终于尘埃落定。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设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通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属性——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由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厅主管,省政府和东营市政府合建。
对于这所新设立高校的建设发展,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成立了由市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专班,协调推进学院转设初期规划建设和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规划建设。在全面深化东营市与省内外高校战略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共建援建”等方式,指导和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所公办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设立,将进一步完善东营市教育发展体系,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所有特色的、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环境中,各级各类高校只有找准定位,努力形成特色,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该如何锚定自己的坐标方位?
9月9日,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专题调研时强调,要突出特色化办学方向,努力提升办学水平,着力建设有特色的、一流的应用型大学。这为学校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遵循。
如何建设有特色、一流应用型大学?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深刻把握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产业发展新变化,让自己的学科专业设置契合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
为此,在学科建设方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将立足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紧跟东营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瞄准服务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工科为主、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以能源类优势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为统领,重点打造新能源工程类、化工安全类、智能制造类等专业群,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专业结构体系。
软件有实力,硬件更要跟得上。在推进学校专业设置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还把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投资2.33亿元实施部分学生公寓修缮、第三餐厅拆除重建、校园文化长廊管线改造及校园环境提升整治等12项建设改造工程和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教育教学、生活配套等设施改造工程。
目前,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主要建设改造已基本完成,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的实验室、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的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达到入住条件。经过整体改造,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
一所承载希望、奋发向上的大学
植根东营这座新型工业化城市,立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传承胜利学院办学历史……尽管是一座新转设的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却如同含着“金钥匙”,一经设立,便已显现出众多高校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
——油地校三方联合共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师资保障。
——沿用中国石油大学校园,实现了办学设施、文化历史、校风学风等的传承,自带“名校基因”,校园文化氛围浓郁。
——中国石油大学将遴选吸纳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参与研究生院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帮助学院培育研究生导师队伍。
——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署援建协议,山东大学将精心选派一批优秀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发展规划制定、教师队伍水平提升、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支持。
——市政府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签订《共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研究院协议》,将依托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研究实验室,搭建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育平台,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
新机遇,新启航,新未来。在政、企、校多方联动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将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继续朝着有特色的、一流的应用型大学迈进,打造成为东营一张崭新靓丽的“金名片”!
(记者 张利波 关晨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