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日讯?石化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推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
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海科瑞林是一家石油炼化公司,今年,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骤然降低了15%左右。发生这个变化,只是因为企业新添了一套装置。
“我这套装置是每年15万吨的二氧化碳回收的装置,它二氧化碳的回收率能到98%,回收的二氧化碳能占到全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到15%。”东营市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胜军告诉记者。
目前,国际流行的碳捕集装置主要有化学吸附和物理变压两种,但由于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很难实际应用。针对开发区石化企业众多的情况,当地尝试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
东营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涛说:“我们整合了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各个成员单位的研发力量,引进了大连理工和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和院所的专家团队。”
专家团队联合当地最早研发碳捕集装置的港城热力公司作为试点,在对企业废气进行研究时,他们发现其中含有大量氮气,每立方可以卖到4毛钱的市场价,是摊薄成本的一个好选择。
东营市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副经理张健告诉记者:“单纯地去捕集二氧化碳,一般的成本很难低于300块钱一吨;现在我们综合成本算下来可以算到200多块钱,甚至有可能低于200。”
在丰富捕集种类的同时,专家团队还对二氧化碳的利用进行重点攻关。以前,捕集的二氧化碳一般卖给采油厂打到地下驱油,现在,通过技术提纯,企业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原料卖到园区其他企业,彻底将它固定在产品中。
东营市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宋德超介绍:“?二氧化碳的价格从去年的400元每吨一路飙升到2000元每吨,我们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投入了4000万,这样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500万到2000万,这样2到3年就可以回本了。”
目前,当地还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和《绿色低碳技术推广行动方案》,在每年2000万元的技改资金基础上,新增了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推广新技术。
东营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副县级干部侯振忠表示:“我们将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项目为切入点,构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合圈,争创‘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园区,为降碳脱碳行动落地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应用经验。”
闪电新闻记者 韩盼盼 蔡京翰 陈海涛 东营台 徐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