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石化有限公司运行制氢装置的班组图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琳 摄
临近春节,松嫩平原迎来一场瑞雪,黑龙江大庆高新区的室外温度已经降至零下20多度。在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有一支不畏严寒、不知疲倦、不计报酬的队伍,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保障着油田安全生产,陈晓军是他们中的代表。
作为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分公司制氢车间主任,陈晓军所在的车间有89名员工、48名党员,承担着为大庆炼化公司供应氢气原料的重任。
每天上班,陈晓军就穿好全套工服,佩戴好党徽,亮出党员身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车间其他同志。
2019年以来,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但是,一系列难题正在等待着他回去解决:即将开始进行的装置年度大检修、一级重大危险源甲醇二罐区内实施的地坪修复和加装紧急切断阀工程等“三大工程”。尤其是加装紧急切断阀项目,由于施工周期长、工作量大、作业风险高,是所有人都没经历过的高难度作业,是一块真正难啃的硬骨头。
这时候他不能走。罐区进行管线退液、水洗和隔离时,陈晓军带领团队连续5天死盯现场,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他忍着病痛和大家一起把200余斤的钢制接收槽抬上抬下,50米长的抽甲醇卸车软管扛来扛去。2019年10月末,当陈晓军第3次来到黑龙江省医院,预约了手术。在等待手术的日子里,他趁没有点滴用药的时候,晚上又返回大庆,周末就和同事们一起,组织管线置换。在第4次手术后,陈晓军出现反复发烧,只得将第2阶段在胆总管处下一个支架的手术推后半个月。出院第2天,他就在腰上系了根鞋带,再把引流管缠在上面,用夹子夹住,把引流袋挂在腰上,外面套上毛衣和外套,就直奔车间装置区。
与这些日常工程比,更难的是“开车”。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联普介绍,“开车”是化工行业的俗语,是指化工厂生产装置投产的过程。一套生产装置一般都拥有数百台设备,要顺利“开车”投产,这些设备必须同时发挥作用,不能有一台出问题,对首次操作设备的技术工人是极大的考验。在石化行业中,真正能一次“开车”成功,需要对生产装置有极强的掌控能力。
甲醇分公司甲醇车间主任王伟介绍,化工装置连续生产运行的特点,对投产“开车”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闪失,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环保风险。就以甲醇装置来说,正常运行时,需要压缩、转化、合成、精馏、储运5个工序协同作战。“开车”时哪怕是出现“一毫米”偏差,也能导致整个化工厂无法运转。
化工运行的技术难度,让很多外地公司即便新建了装置,却无力“开车”。2014年以来,大庆油田化工队伍多次走出油田,为广东湛江、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石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用精准的操作技术和业务能力赢得业内赞誉,也收获了数百万元业绩报酬。
国投广东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一位车间主任感慨地说,“化工行业是坐在火山口的行业,我干了10几年化工深感技术工人的危险与不易,但是像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这样过硬的队伍,我是既钦佩又疑惑。同样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样的技术操作规范、同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很多地方都玩不转,但是在大庆油田做到了人机合一,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标准化操作无波动。”
大庆油田化工技术队伍的建设,显然与最基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密不可分。黑龙江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安全副总监郭扬介绍,2019年底,公司拿出160多万元对操作卡评估、安全无违章班组创建、“低老坏”循环整治提升三项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行了奖励表彰。
“如果只靠金钱来激励,靠处罚来约束,那大庆油田的企业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来大庆40年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扛起了‘共和国加油机’的神圣职责,孕育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这样的精神已经熔铸成这座城市、这里企业的文化基因、人文根脉。很多大庆化工技术工人常年无私奉献地坚守在岗位上,除了日常企业学习的传帮带、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等,他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外部监督,这是大庆化工企业具有竞争力的秘密所在。”张联普说。
2020年,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在主要生产车间试点并实施“生产操作标准化,作业监督全覆盖”工作,让“纸上写的”和“手里做的”高度一致,引导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变被动管理为自主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书本里教的是从外部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工人的操控水平和协同能力,而我们不仅靠这些,还靠一代又一代技术工人传承大庆精神。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更多年轻的80后、90后技术工人由内而外想要提升技术水平,让安全生产和标准化操作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张联普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琳 马维维)